近年來在我所生活的城市很有幾處藝術館是私人建立的,大多是給當下走紅或在某一地區(qū)走紅的畫家建立的,出資者往往是公司的老板。我想說的是,現(xiàn)在的一些公司和老板對建立畫家的藝術館感興趣,但沒聽說有誰給一位作家建文學館,畫家的畫能賣錢,尤其是當下走紅并“創(chuàng)作力”旺盛的畫家的畫當然更有投資價值,這在某些老板的眼里恐怕是如此,否則何以如此熱心地出資辦某某某藝術館呢?其實這些藝術館,還不如叫畫廊更合適。<SPAN lang=EN-US>
想到此話題是因為今天收到一張明信片,主題是“馮德英文學館”。明信片上印有作家的手稿照片、“三花”的封面和外文版的封面書影。<SPAN lang=EN-US>
馮德英的小說《苦菜花》、《迎春花》、《山菊花》現(xiàn)在已成了新中國的紅色經典,與那個時代的《暴風驟雨》、《創(chuàng)業(yè)史》、《紅巖》、《青春之歌》等等一起構成了新中國“青春”歲月的紅色文學大廈。尤其是《苦菜花》更是影響了幾代的讀者,至今在書店里,買《苦菜花》新版本的讀者大多是中年人,為了當年的記憶,也為了給孩子買回一本當年曾影響自己成長的“大書”。“苦菜花”幾乎成了一個象征,成了一個時代的象征。提起馮德英,就自然想到《苦菜花》,從《苦菜花》到《山菊花》,“三花”成就了馮德英的文學人生,也讓馮德英成了自己作品的“囚徒”,“紅色經典”給作家和作品都打上了時代的烙印,從這個意義上說,馮德英的“三花”——尤其是《苦菜花》成了今天讀者閱讀或說重溫“紅色記憶”的標本。<SPAN lang=EN-US>
“馮德英文學館”由作家的出生地建立,山東乳山是作家的家鄉(xiāng)。文學館為仿唐式建筑,占地開闊,造型別致,于
相對于為當下“走紅”的畫家建藝術館,山東乳山建“馮德英文學館”的意義也就有了文學的象征,或者說,為時下的物質生活增添了文學的意義,至少說明,真正影響過讀者的優(yōu)秀作品,是能經受時間的剃刀打磨的,盡管文學現(xiàn)在對我們的物質生活又是多么地影響式微。“三花”的手稿、各種版本譯本及相關的資料,在作家或家人手里只有私密性,現(xiàn)在陳列出來,既是作家人生跋涉的陳列,更是文學不老的存在。這種存在的價值,不僅僅是對作家出生地的鄉(xiāng)親,也是能超越家鄉(xiāng)地域和時空的。<SPAN lang=EN-US>
(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