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社會主義文藝的百花地園中,又開放出一朵瑰麗芬芳的鮮花——《山菊花》(上)。馮德英同志的這部新作,塑造了許多翔實可信的人物形象,尤其主要人物桃子的形象,新穎,獨創(chuàng),令人矚目。因此,研究桃子形象塑造的經驗,對于進一步繁榮社會主義文學創(chuàng)作,當是頗有裨益的。<SPAN lang=EN-US>
(一)<SPAN lang=EN-US>
作者忠實生活<SPAN lang=EN-US>,按照人物性格發(fā)展的邏輯,不加雕飾,行云流水般的寫來,比較真實地再現了桃子從迷離朦朧到階級覺悟,幾經波折,最后走上革命道路的艱難歷程,并深刻地揭示了這一扎根在豐腴現實生活沃土之中的藝術形象的典型意義。<SPAN lang=EN-US>
別林斯基說過:“任何真實的內容,其特點在于有生命。因此,它是向前移動的、發(fā)展的, 而不是麻木的停留在一個地方,或者象鸚鵡一樣老是用一些字句重復同樣的東西”</SPAN>。(《別林斯基論文學》)由此可知,真實地反映社會生活的文學作品,其內容就如大海中的波濤<SPAN lang=EN-US>, 此起彼伏, 推擁向前, 并不是一潭寂靜的死水。因而,作品中的人物性格也在不斷地變化、移動,當然,要深刻地反映出人物性格的發(fā)展變化,不能隨心所欲,更不能無限升華,而是要根據人物性格發(fā)展的必然規(guī)律,按照生活的本來面目,循序漸進,由淺深入地去刻劃和挖掘。《山菊花》的作者正是由于在革命斗爭的滾滾洪流中,在人物一系列的行動中去刻劃典型性格,所以才使桃子的形象栩栩如生,光彩照人。<SPAN lang=EN-US>
翻開《山菊花》,映入讀者眼簾的桃子是一位勤勞樸實,性格好強的山村姑娘,當她的父親張老三蠻不講理地要打她母親時,桃子挺身而出,兩手有力地抱住張老三掄起的胳膊;姐姐好兒因愛情受到折磨<SPAN lang=EN-US>,欲死不能,欲生不得,桃子勇敢地站出來,勸慰說:“</SPAN>為人做事,自個兒總得有個主心骨。錯的,不干;對的,那伯死,也豁上去。<SPAN lang=EN-US>”</SPAN>寥寥幾筆,就畫龍點睛地使我們窺見到了閃爍在人物性格中的火花。桃子這種遇事果決,見義勇為的堅強性格,經過以后革命熔爐的冶煉,放射出更加奪目的光華。<SPAN lang=EN-US>
人生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風順的。而是坎坷曲折,滿布荊棘。有時候,這種艱難的人生道路會在人們的心中刻上深深的烙印。在小說第二章,很少拋頭露面的桃子出現在孔家莊的集上,她親眼目睹了地主階級的橫征暴斂,巧取豪奪;人民生活的痛苦不堪;共產黨人孫志紅慘遭殺害…<SPAN lang=EN-US>…</SPAN>。血和淚,愛和恨<SPAN lang=EN-US>,善和惡混亂地交織在一起,使天真無邪的姑娘心亂如麻!這是一個什么樣的社會啊?難道人間如此的恐怖可怕嗎?這一連串的問題在剛剛踏上人生道路的桃子心中掀起了不尋常的波瀾。桃子就是在這樣的一個社會環(huán)境里生活,她的性格和命運無不與此息息相關。由于共產黨人孔志紅的慘遭殺害,她害怕自己的丈夫于震海走孔志紅的路。這倒不是桃子膽小怕事,而是她還不理解革命的意義。但是,桃子畢竟是在苦水里泡大的貧農女兒, 山鄉(xiāng)的風雨<SPAN lang=EN-US>, 使她志堅骨硬, 人間的不平,使她善惡分明。憑著這種樸素的階級感情,盡管當她聽到于震海參加共產黨的消息還曾有過如晴天霹靂,驚惶不安的情景, 可是, 在人生的十字路口, 她沒有去扯丈夫的后腿。她細聽著公爹于世章老漢凝聚著半生血淚的冤訴, 咀嚼著自己二十年來所嘗受的酸甜苦辣<SPAN lang=EN-US>, 她明白了自己的丈夫為什么生死不顧要參加共產黨,她懂得了孔志紅為什么能毫不畏懼地獻出寶貴的生命。從此<SPAN lang=EN-US>,桃子好象初次展翅飛翔在藍天中的雛鷹,向著光明的未來跨出了堅實的一步。<SPAN lang=EN-US>
但是《山菊花》對桃子在革命斗爭中的成長過程并沒有作簡單化的描寫,也沒有把桃子寫成一個“天馬行空<SPAN lang=EN-US>”</SPAN>似的人物, 而是緊緊地把握住桃子的性格特征,向生活的縱深開掘,比較真實地再現了黨和群眾對桃子的培養(yǎng)教育。小說以生動感人的畫面告訴讀者<SPAN lang=EN-US>, 桃子之所以成長為堅強的革命戰(zhàn)士<SPAN lang=EN-US>,是由于她從共產黨人程先生、于震海、丁赤杰等人身上吸取了精神食糧,親耳聆聽了他們的教誨。特別是于世章老漢的壯烈殉身,更是在桃子柔嫩的體魄中注入了一種勇不可擋的力量,推擁著她在生活中激流涌進。這種描寫,恰到好處,不但沒有損害桃子的形象,反而使桃子的性格愈加鮮明完整。<SPAN lang=EN-US>
革命并非如能工巧匠綿繡的圖案那樣洋洋大觀,而是充滿著生與死,交織著血與火。就在桃子踏上革命的歷程后,嚴峻的考驗接踵而至。小說在描寫桃子的三次被捕中,以昂揚的筆調,澎湃的激情,熱烈地謳歌了桃子同敵人斗爭的革命精神和堅強意志,向讀者清晰地展示出了桃子在斗爭中逐步成熟的性格脈絡。桃子第一次的被捕,由于她對革命的意義還認識不足<SPAN lang=EN-US>,只是憑樸素的階級感情把共產黨當作“好人”<SPAN lang=EN-US>,因此敵人押著她經過孔家莊街時,在眾目睽睽之下, 桃子還覺得羞怯<SPAN lang=EN-US>, “</SPAN>先是象掉進冰窟,冷得全身麻木;接著又象身上著了火,血液都涌到頭上。”這樣描寫桃子初次被捕的舉止,是十分真切的。試想,如果在這里把桃子寫得象成熟的共產黨人,就會沖淡人物形象的真實感,不符合人物性格發(fā)展的邏輯。桃子的第二次被捕,則與第一次被捕描寫不同,她不是感到羞怯,而是“挺起了豐滿的胸脯,微昂著有力的頸項”,正氣凜然地走向敵人的牢房。從而有層次地寫出了桃子思想的逐漸成熟。 由此一位栩栩如生的堅定的革命者的形象矗立在讀者的眼前。<SPAN lang=EN-US>
(二)<SPAN lang=EN-US>
《山菊花》在塑造桃子的形象時,還以細膩的工筆,溫柔婉約的色調,精刻細鏤,恰如一塊針腳縝密的織錦那樣天衣無縫,把桃子豐富的內心世界展現出來。<SPAN lang=EN-US>
在文學創(chuàng)作中,細膩的工筆描寫是塑造人物形象和揭示人物內心世界的重要藝術手段。誠然<SPAN lang=EN-US>,轟轟烈烈的大事件能表現一個人的品質,但是生活的涓涓細流亦能映現一個人的內心境界。有些生活瑣事在人們看來平淡無奇,微不足道,然而往往正是這些生活瑣事能迸射出人物性格的火花。不過,細膩的工筆描寫并不是說不分主次,而是要從日常的繁復的生活瑣事中擷取那些富有深刻意義、能夠表達人物性格的典型生活細節(jié)<SPAN lang=EN-US>,加以細致入微的描寫和深入的開掘,從而反映人物的精神世界。古今中外的藝術大師大都十分重視細致的工筆描寫。在他們巧奪天工的筆下,典型的細節(jié)成為一串串晶瑩璀燦的珍珠,編織出百世流傳的藝術瑰寶。因此<SPAN lang=EN-US>, 只有對人物的性格作細膩的工筆描寫, 才能“深入到對象的有機體隱秘的深處,把最難察見的、隱藏在機構內部的纖維和神經里的一切都暴露出來。”(《別林斯基論文學》)《山菊花》的作者就是這樣一位駕馭細膩工筆描寫的能手。他的處女作《苦菜花》曾以動人的細節(jié)描寫俘獲了廣大讀者的心靈。象娟子、娟子媽等人至今還深深地刻記在讀者的記憶中。至于那些具有詩意、迸射著火一樣的典型細節(jié),仍為人們津津樂道。這種細膩的工筆描寫,在《山菊花》中又一次產生了較大的藝術魅力。<SPAN lang=EN-US>
第一,選擇那些富有典型意義的生活細節(jié)進行深刻的描寫,表現桃子的高貴精神。在作品中,我們看不到桃子做過驚天動地的事業(yè),也聽不到她侃侃而談的豪言壯語。她默默無聞地為革命做著力所能及的工作,就是在被捕后,桃子也沒有說過多少慷慨激昂的話。但是她的形象卻像傲然屹立在暴風雨中的青松;她的質樸的話語活象清晨中宏亮的鐘聲。桃子的形象之所以這樣光彩照人,是與作者成功的細節(jié)描寫分不開的。你看,在寂靜的雨夜,人們已經進入夢鄉(xiāng),而桃子還在不辭勞苦地忙碌著,她“把半鍋開水舀進大沙盆涼著,將新鮮麥面烙餅和她狠著心宰了的那一只唯一下蛋雞偎的蘑菇,放進鍋里蓋好”,用如此豐盛的農家飯菜招待參加黨的會議的人們。此時,還是青黃不接之際,桃子吃著糠,咽著菜,而對革命的人們卻如此的慷慨無私,這表現了桃子對革命事業(yè)多么崇高的愛,對同志們多么深厚的情啊<SPAN lang=EN-US>!
當于震海按照黨的指示要去東北而來和桃子告別時,兩個人該有多少話語要說。可是,桃子卻把纏綿的情感壓抑在心底,首先想到的卻是要為革命節(jié)省幾塊銅板:
“媽,俺姨夫給竹青打的過生日的銀鎖,你給他們拿著,路上換幾個錢使”。<SPAN lang=EN-US>
一直被熾烈的感情火焰炙烤著的于震海,這時激動地說<SPAN lang=EN-US>:
“路費組織給了……”<SPAN lang=EN-US>
桃子說<SPAN lang=EN-US>:
“黨里錢艱貴,能省就省下。”<SPAN lang=EN-US>
唐人孟效詩《慈母吟》中有“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句,表達了慈母對游子的眷眷之情;杜甫詩《垂老別》中有“此去必不歸,還聞勸‘加餐’”句,道出了老夫與老婦悲痛的訣別。而此時的桃子卻把自己深厚的情感,完全熔鑄到革命事業(yè)中去。多么堅強的桃子啊,剛剛出獄,疾病纏身,躺在床上仍然念念不忘革命的事業(yè)。讀者看到此處,心在搖撼,有誰不被感動地潸然淚下,又有誰不向桃子深表敬意呢<SPAN lang=EN-US>!
第二,從人物心理活動的細致描寫中反映桃子的內心世界。比如桃子和于震海的新婚之夜,小說就十分細致地描寫了桃子翻江倒海的內心活動。當參加喜宴的人們散去,于震海舍棄甜蜜的新婚之夜,冒雨秘密接頭,使洞房冷冷清清。桃子獨對孤燈,暗自傷心,百思不得其解,因而引起了她的懷疑和劇烈的思想活動。純潔善良的山村姑娘害怕丈夫做出有損于人的不軌行動,又耽心丈夫的安危。她委屈,痛苦,急于想弄清楚眼前發(fā)生的一切。她想去找公爹,但是妻子的本能又使她在拉開門門后停了下來,心里象洶涌翻滾的大海:<SPAN lang=EN-US>
這樣鬧嚷出去,外人見笑。他真做下背人事,我這一張嚷,不就遭殃啦?他遭了殃,我……唉,女人家,就是根子苦,命里輪上啦,有么法子啊!他是我男人,我的依靠……不,不能出門。……不,不,我不能離開家,雷要打死我,我就死吧,我得等著,等著給他開后窗……。<SPAN lang=EN-US>
這段精彩的心理描寫,就象一面熠熠閃光的明鏡,反射出了桃子那容不得半點瑕疵的純潔心靈,使她的形象更加肝膽照人,真實親切。桃子樂于天命,只求安然地度過自己的一生,這不是她的罪過,而是封建社會制度在她的心靈上留下的傷疤。盡管如此,桃子寧愿承擔心靈中巨大的痛苦,也決不做出有損于丈夫的事情。這種崇高的道德情操,象一條紅線貫穿在桃子的活動中。<SPAN lang=EN-US>
第三,用擬人狀物的細致描寫來顯現桃子的性格。《山菊花》中,張三嫂家小院里有一株綻蕾怒放的桃樹。這株桃樹曾出現過多次,而且每次出現情態(tài)各異。這些描寫,蘊含著作者的深刻用意,即把桃樹人格化,將桃樹的美德賦予桃子這一形象,從而引起讀者豐富的聯想。不是嗎?大自然中的桃樹不僅用自己婆婆的天姿,引逗得蜂飛蝶舞,受到人們的喜愛,而且還把自己含辛茹苦結成的果實,毫不吝惜地奉獻給人們。無論是在肥沃的平原,瘠薄的山崗,還是在潺湲流水的溪旁,都可以看到桃子豐茂的身影。《山菊花》中的桃子,正是具有桃樹的這種性格和高尚品質,樂以天下,憂以天下,把艱辛留給自己,把幸福讓給別人。自然界中的桃樹當然不能完全和《山菊花》中的桃子提相并論,但是作者用神來之筆,把桃樹人格化,使二者交相輝映,在祖國廣袤肥沃的大地上茁壯成長。你看,桃子出生的時候,正是那株幼桃含苞待放之際。給閨女起個什么名字呢?是它,撥動了母親張三嫂的心弦。桃子,多么美麗的名字,她將在大自然的風雨中鍛煉成長。從此這株幼桃便成了桃子在人生道路上前進的伴侶,成了桃子在革命斗爭中成長的歷史見證。當桃子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的時候,是那株桃樹先跑來向她祝賀:“陰歷三月上旬,迎春花開過幾茬了,一般山上的桃杏的蕾吐著紅。唯獨這向陽院中那株大桃樹,因為后頭院墻的護衛(wèi),肥水充足,見的陽光特別多,此時花全盛開了。”讀者讀到這里,心里就會豁然開朗。你看,自然界中的桃子多么象《山菊花》中的桃子,而《山菊花》中的桃子又多么象自然界中的桃子。<SPAN lang=EN-US>
總之,《山菊花》從錯綜復雜的生活中,選擇了大量的具有內在含意的典型細節(jié)進行細膩的描寫,擬人狀物,寓意深沉,從被描繪的人物身上提取出了最鮮明的本質特征。<SPAN lang=EN-US>
(三<SPAN lang=EN-US>)
文學作品是通過形象的塑造,訴諸感情,并借助道德的力量,啟發(fā)人,教育人,進而對社會產生一定的影響和作用。因此文學創(chuàng)作必須用彩筆描繪出人的真情實感。如果文學作品不去表達人們的真實思想感情,面壁虛造,就會象老和尚念經一樣,令人昏昏欲睡,人物形象也就不會站立起來。《山菊花》認真地汲取了前人的創(chuàng)作經驗,情真意切地反映了桃子和于震海之間的愛清,披露出桃子的真實的思想感情。這是桃子這一形象塑造得比較成功的另一重要藝術手法。<SPAN lang=EN-US>
桃子和于震海,既是夫妻,又是戰(zhàn)友。從結婚的那一天起,桃子就把少女最珍貴的禮物——愛情,全部奉獻給了于震海。結婚以后,好強樸實的山村姑娘何嘗沒有憧憬過建立一個美滿幸福的小家庭,要使家徒四壁的于家小院興旺起來。但是,于家小院不是風平浪靜的“世外桃源”。殘酷的斗爭現實把桃子從個人生活的小天地中喚醒。一次在桃子給于震海飛針走線地縫補棉襖時,她意外地發(fā)現了丈夫肩上的傷口。桃子立刻敏感地意識到這道傷口所付出的犧牲有多重,痛惜地哭泣起來。當桃子知道于震海是共產黨員后,她懂得這該是多么嚴重的事情。可是,堅強的桃子矢志不移,勇敢地支持并和丈夫一起獻身于崇高的革命事業(yè)。特別是在危難之中,桃子對于震海的這種真摯的愛情之花開放出更加絢麗的光彩。讀者是難以忘記桃子第一次被捕的情景的。天剛破曉,如狼似虎的敵兵闖進了于家小院,眼看于震海就要落入敵手。桃子焦灼萬分,眼含熱淚,顯然于霸海有些誤會了,質問桃子:<SPAN lang=EN-US>
“你怕死?你……”<SPAN lang=EN-US>
“我怕你死<SPAN lang=EN-US>!”桃子哭了,“難道你走不脫,你的式藝哪<SPAN lang=EN-US>?”<SPAN lang=EN-US>
震海哽了一下,掃視屋頂一眼,道<SPAN lang=EN-US>:
“我有出去的辦法,只怕我脫身,敵人抓你遭殃,萬一你受不住苦……”<SPAN lang=EN-US>
“你還傷人哪!”桃子又悲又氣地說<SPAN lang=EN-US>:“俺不是窮人的骨頭<SPAN lang=EN-US>?你是黨里人,俺不是你媳婦?”<SPAN lang=EN-US>
這場小小的爭吵,使我們又一次沉浸在姚子對丈夫的忠貞感情里面。人世間還有比這更崇高、更純潔的愛情嗎?古老的封建社會里,許多優(yōu)美的民間傳說使多少人心馳神往。如《白蛇傳》里的白素貞,《天仙配》中的七妹。這些傳說,雖然充滿著積極的反封建意義,但她們的反抗只是局限于個人的愛情,難以與桃子相比擬。桃子不僅僅是救自己的丈夫,而更重要的是因為于震海是黨里的人,是為了保全革命的力量,這是桃子高出白素貞、七妹的可貴之處,也是她在革命斗爭的烈火中站立起來的真實寫照。<SPAN lang=EN-US>
《山菊花》在描寫桃子和于震海的愛情時,另出心裁,把于震海的“死”而復生以及他和桃子的悲歡離合的故事情節(jié),寫得跌宕多姿,動人心弦:時而象空曠的山谷傳出的悠揚牧笛,余音裊裊,愜人胸懷;時而象晴天驟至的急風暴雨,驚心動魄,裂人肺腑。在漫長的革命道路上,桃子不但要經受得住殘酷斗爭的磨練,而且還要經得起愛情的嚴峻考驗。桃子從張三嫂口中知道了于震海犧牲的噩耗,她悲慟至極,痛苦地喊著:“媽啊<SPAN lang=EN-US>!他死啦,再見不著他啦!我還活著作什么呀,媽啊……這聲淚俱下的哭喊,表達了桃子對自己丈夫的深厚感情。但是,桃子并沒有被這巨大的悲痛所壓倒,而是擦干眼淚,挺起胸膛,繼承丈夫的事業(yè),投入了新的斗爭。由于金貴的出賣,桃子又一次陷入危難。敵人為了摧毀挑子的革命意志,從她心中奪走于震海,采用卑鄙毒辣的手段,強賣挑子改嫁。桃子堅決不屈從,她要以死誓守對于震海的忠貞愛清。后來,是黨組織撥開了她思想中的述霧。在這里,或許有人責怪桃子腦中有封建主義的思想。是的,桃子是一個成長中的人物,是生活在偏僻山鄉(xiāng)的農村婦女,而不是不食人間煙火的金童玉女。但是,如果我們聽一聽桃子在墓地悼念于震海時傾吐出來的肺腑之言,就不會責怪她了,也不能責怪她了。你聽,桃子說,是黨,是于震海給了她光亮,使她走上了革命的道路;你聽,桃子說,于震海“見險挺身,遇難救難,有仇報仇,為革命不顧生死<SPAN lang=EN-US>!”這樣的硬漢子怎能不使人由衷地愛慕呢<SPAN lang=EN-US>?又怎能使人忘懷呢<SPAN lang=EN-US>?又怎能讓邪惡的魔爪在桃子心中抹去于震海的形象呢?直到革命暴動前夕,這場誤會才被解除,于震海從東北活著回來了。原來犧牲的是金牙三子。在革命暴動的紅旗下,這對生死與共的夫妻和戰(zhàn)友又喜相逢了。小說圍繞著于震海和桃子悲歡離合的帶有傳奇色彩的故事情節(jié),細致入微地描寫了桃子復雜的思想感情變化,從而產生了強烈的藝術藝果。<SPAN lang=EN-US>
誠然,《山菊花》<SPAN lang=EN-US>(上集)在塑造桃子的形象中存在著一些瑕疵,比如對桃子的某些描寫尚有拔高之嫌,也有個別話語不盡符合桃子的身份和性格特點。但是,瑕不掩玉,桃子這一形象仍不愧為我國藝術畫廊中一朵奇葩。<SPAN lang=EN-US>
(原載<?xml:namespace prefix = st1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smarttags" />